近年来,ESG投资已成为投资界的主流趋势,但毋庸讳言,它也面临诸多挑战,主要表现为三大领域的九大挑战。三大领域分别是ESG数据、ESG评级和ESG投资,九大挑战如下。
(相关资料图)
第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。企业对ESG相关的数据披露不充分,令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ESG表现做出评判。这种现象源于企业缺乏对ESG信息进行披露的压力和动力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要求,要求企业从自愿披露逐步转向强制披露;二是使用大数据、信息爬虫等信息技术手段,全方位搜集企业ESG相关的数据和信息。
第二是数据的可度量性。ESG有环境、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大领域,下面还有几十乃至上百个分项,绝大部分指标都不是财务指标,许多分项指标(尤其是S和G领域的指标)很难量化。虽然各家机构创造性地设计了很多指标来度量,但很难说是否全面、准确和客观。解决方案就是要加强研究,加强各方的交流和讨论,共同制定数据的分类和统一标准等。
第三是数据的可靠性即企业披露的ESG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可能不高、有可能有水分。解决方案就是要加强稽核与审计,充分发展第三方机构的认证、核证等专业服务。
第四是ESG评级用途不清晰。相当一部分评级机构只是笼统地把ESG评级作为评价一个企业ESG表现好坏的指标,评级结果难免依赖价值判断,具有较强的主观性,对ESG投资者来说缺乏实用性。作为对比,信用评级衡量的是借款人或发行机构的信用违约概率,股票评级是衡量股价表现高于或低于大市表现的概率,基金评级则是衡量一只基金经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表现优劣的概率,对投资者来说,用途很明确。相比之下,ESG评级的用途则很模糊,反映了评级机构缺乏对ESG投资者需求的理解和分类。解决方案就是要细分不同ESG投资者的不同需求,为不同投资者设计具有不同用途的ESG评级。比如有的评级机构就把ESG评级作为其信用评级的一个辅助指标;另外就是开发一些专注于ESG分项的评级,例如绿色股票和绿色债券的评级,专注于碳排放、环境污染等指标。
第五是各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差异大。同一家企业,在这家机构的ESG评级有可能是AAA,在另一家机构的评级却有可能是B,让投资者无所适从。这是因为,ESG评级有几十乃至上百个分项指标,各家机构在分项指标的选择及权重分配方面存在较大主观性,分项评分受到评级机构的价值取向甚至意识形态的影响。解决方案是细分评级,不是搞一个大一统的ESG评级,而是聚焦分项、聚焦子领域进行评级,在子领域里尽可能统一标准和方法论,分而治之,逐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。
第六是评级质量难评估。一个机构的ESG评级做得好不好,似乎没有办法来评判。作为对比,信用评级、股票评级、基金评级做得好不好,可以通过信用违约的实际情况、股价表现、基金业绩表现等客观指标来评判。解决方案仍然是要细分评级,在细分领域里设计一些能够验证的ESG评级。
第七是“漂绿”。这个现象很普遍,说明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做ESG投资和实践,而是在做表面文章。原因是ESG所强调的社会责任与投资者或企业的财务利益冲突,正向激励不足,令ESG投资缺乏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。解决方案要双管齐下,一方面要增加监管压力(例如政府对企业的碳排放实行强制性配额,这样企业才真正有压力去减少碳排放);另一方面要借助市场机制(如碳市场)给ESG投资者和企业增添更多动力。
第八是“绿色泡沫”,即在可再生能源、电动车等一些绿色领域,资产价格存在比较严重的高估。这个现象在2020~2021年间最明显,过去一年虽已大幅回调,但仍不算便宜。考虑到很多ESG投资者是出于社会责任或管理中长期ESG风险来投资绿色资产,面对“绿色泡沫”,他们很难抉择,如果现在出手投资,未来中长期的投资收益可能会很差,甚至出现亏损。出现“绿色泡沫”,说明当前在ESG投资领域,真正能够把ESG理念与财务激励有效融合的投资标的还非常有限,投资者拥挤在相对较少的一些领域,导致绿色资产价格高估。对这个现象可能并没有很好的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解决方案,但可以借助投资者的热忱来帮助绿色产业进行融资(如加快相关领域的PE/VC融资、股票IPO、绿债发行等),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。
第九是对ESG投资的怀疑和抵制。尤其是今年以来,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对ESG基金采取了公开的抵制行动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ESG投资有太多分项目标,有些具有浓厚的价值取向,难免带来分项目标之间的冲突;同时投资者在ESG之外也有多个目标或约束,难免与某些ESG目标产生冲突。解决方案还是要尽可能聚焦ESG投资的分项目标,求专而不是求全,同时运用多种投资方式(如转型金融、积极股东策略等),来设法弥补被动ESG投资的不足。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